中人养老金差距引热议:改进设计求公平,该动真格了
最近跟几个退休的老同事聊天,老张攥着刚发的养老金存折直叹气:"我工龄35年,和你老李工龄差不多,咋每月就比你少一千多?"老李也委屈:"我当年在企业干的时候效益不好,工资基数低,现在这'中人'养老金算下来确实吃亏。"类似的对话,在不少退休群体里都能听到——所谓"中人",指的是2014年10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参加工作、改革后退休的人员。他们的养老金计算涉及"老人""新人"和新旧制度衔接,本意是平稳过渡,可实际执行中,不少人发现自己的待遇和预期差了一截,甚至同一单位同期退休的人,养老金能差出两三倍。
这事儿到底该怪谁?最近有个专家被反复提及——郑秉文。有人说他该为"中人"养老金差距负责,可仔细想想,问题的根子可能不在某个人身上。养老金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,涉及历史欠账、制度转轨、地区差异等复杂因素。就像盖房子,地基没打牢,后期再怎么修补都可能漏风漏雨。原来的方案在设计上确实有不太合理的地方:比如视同缴费年限的认定标准模糊,不同地区对"连续工龄"的认定尺度不一;再比如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系数,有的省份定1.2,有的定1.3,同样的工龄在不同地方能差出一大截;还有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衔接,部分企业职工没赶上补充养老的"末班车",退休后收入自然低一截。这些问题不是某个人的责任,而是改革过程中难以完全预见的"成长烦恼"。
但现在的问题是,既然发现了"衣服不合身",总不能一直穿着硬扛吧?去年老家有个退休教师来找我诉苦,他1985年参加工作,2020年退休,按老办法算养老金能拿6000多,按新办法算却只有4500。"政策说'保低限高',可我这情况咋就成了'限高'里的最低档?"他翻出一沓文件,指着里面的条款直摇头:"文件写得明白,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,可我这'实际情况'到底找谁说理去?"
要我说,解决"中人"养老金差距,关键得抓住"实事求是"四个字。首先得把账算清楚——哪些差距是合理的(比如缴费年限、缴费基数不同导致的差异),哪些是不合理的(比如政策执行偏差、计算参数一刀切);其次得把规则定透明——过渡性养老金怎么算、视同缴费年限怎么认,得让老百姓看得懂、说得清;最后得把调整机制建起来——不能等问题攒成堆才动,每年根据物价、工资增长情况动态调整,让养老金跟着生活水平"水涨船高"。
我有个在社保局工作的朋友,私下跟我聊过:"其实上面也知道问题,这些年各地也在试点调整,比如有的省份把过渡性养老金系数统一到1.3,有的增加了'缴费年限加权'的算法。但改革要兼顾各方利益,一步到位确实难。"话是这么说,可咱老百姓就图个安心——辛苦一辈子,退休了能踏实领养老金,不用为"谁该多谁该少"争得面红耳赤。
说到底,养老金不是简单的"数字游戏",它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感。与其盯着"谁该负责",不如一起想想"怎么改进"。政策制定者多听听退休群众的真实声音,多到基层走走看看,把方案设计得更接地气;咱们普通老百姓也多了解政策,有问题通过正规渠道反映,别让误解越积越深。
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!
杭州在线配资,配资实盘网,配资平台查询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